在海水淡化規(guī)模不斷擴大的同時,海水淡化成本正在悄悄下降,甚至將與自來水價格不相上下。
早期的海水淡化成本困于發(fā)展空間的狹隘,技術的不成熟,市場方面更是沒有什么地位,很多設備技術基本上是從國外引流到國內,才導致成本上過高。
既然早期海水淡化技術的發(fā)展有這么多不利因素,是什么成就它如今的輝煌?首先,淡水資源的短缺,給海水淡化提供了強大的市場。國家的支持,為海水淡化開辟了發(fā)展空間。正因為這兩大因素,為我國海水淡化技術的研發(fā)與引進提供了強大的動力。
伴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,曾經居高不下的海水淡化成本如今也有所下降。
經有關資料顯示。海水淡化成本主要由投資成本、運行維護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構成,2016年我國海水淡化成本已經主要集中在5至8元/噸,包括電力成本、蒸汽成本、藥劑成本、膜更換成本等,2017年我國海水淡化成本已經主要集中在6-7元/噸。有海水淡化企業(yè)人士透露,之前海水淡化的成本都高達超過10元/噸。
由上述可見,海水淡化成本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,相信以這個速度發(fā)展,2018年海水淡化的成本也將會下降,以造福更多人民群眾。